
同学们,夏日炎炎,漫长的暑假像一场盛大的“中场休息”,终于为大家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早自习的铃声,少了课堂上的提问,这份自由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些小困惑?比如:白天睡不醒、晚上熬到爆?计划列满纸、行动总滞后?或是突然闲下来,反而有点“不知所措”?
别担心,这份暑期心理调适指南,专为你而来。试试这些小方法,让心灵也能在假期里“清凉一夏”吧!
一、给生活“定个调”,拒绝“乱糟糟”
假期最容易陷入“昼夜颠倒”的怪圈:凌晨2点还在刷手机,中午12点才舍得起床,一天下来浑浑噩噩,反而比上学更累。
试试这样做:
(1)定一个“弹性作息表”:不用像上学时那么严格,但尽量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比如最晚11点睡,早上9点前起),给身体留够“生物钟记忆”。
(2) 每天留1小时“专属任务时间”:可以是做习题、背单词、练书法,也可以是拼乐高、学做一道菜。不用追求“完成多少”,重点是让生活有“小目标”支撑,避免空虚感。
二、和情绪“好好聊”,别当“闷葫芦”
假期里,可能会有小情绪悄悄找上门:比如看到同学晒旅行照片,自己有点羡慕;或者因为没完成计划,偷偷责怪自己;甚至偶尔觉得“没人陪我玩,有点孤单”。
这些办法能帮你:
(1) 写“情绪日记”:拿个小本子,记下开心的事(比如“今天吃到超甜的西瓜”),也写下小烦恼(比如“和妈妈吵架了,有点难过”)。写出来的瞬间,坏情绪就会“变淡”。
(2) 找“树洞”倾诉:跟好朋友打个视频电话,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甚至对着家里的宠物“吐槽”。别把情绪憋在心里,说出来才会轻松。
三、给屏幕“设个限”,多触“真实感”
刷短视频、玩游戏确实很快乐,但不知不觉就会“沉迷”:眼睛干涩、脖子酸痛不说,放下手机后反而更空虚。
不妨这样试试:
(1) 用“番茄计时法”控制屏幕时间:比如玩30分钟游戏,就起身活动10分钟(拉伸、浇花、帮爸妈摆碗筷都行),让眼睛和大脑“喘口气”。
(2) 去户外“接接地气”:傍晚和家人散散步,清晨去公园看看老爷爷打太极,甚至蹲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真实世界的风、阳光和声音,比屏幕更能让人“静下心”。
四、和家人“搭个伴”,升温“小温暖”
平时上学忙,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少。假期里,正是修复“亲情连接”的好机会。
可以做这些事:
(1) 当一次“家庭小帮手”:帮妈妈择菜、给爸爸捶背,甚至学做一道简单的菜。付出的瞬间,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2) 搞一场“家庭小活动”:和爸妈一起拼一幅拼图、看一部老电影,或者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这些小事,都会成为假期里温暖的回忆。
遂宁四中(二中滨江校区)
成才热线(座机):0825-2319929
陈老师:15982533062
唐老师:13330642308
学校官网:www.sn2zbjx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