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丨遂宁四中(二中滨江校区)教师赴蓉参加成都市2025年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赋能学科教学研讨及培训活动
时间:2025-03-31 浏览次数:1007次

图片

3月28日,“成都市2025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赋能学科教学研讨会”在树德中学(光华校区)盛大启幕。我校教师代表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思想盛宴,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上午环节精心设置了五大核心议程,环环相扣:

一、战略引领:教育部及省市领导致辞,擘画AI教育发展蓝图

二、项目启航:"树德号智能体+学科号"建设正式启动

三、智库组建:颁发人工智能教育指导专家聘书

四、思想盛宴:三位顶尖专家带来前沿学术报告

五、智慧碰撞:圆桌论坛探讨AI教育热点议题

 

领导致辞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317.png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理事长刘九如从教育强国战略视角,高度认可树德中学在课程融创、师资育成及跨学段衔接中的示范价值。他强调,人工智能教育亟需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框架,构建“场景嵌入+项目牵引”的双轮驱动模式。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431.png 

成都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强调,要以树德中学为示范,通过贯通课程、跨学科融合和国际科创成果转化,构建大中小学AI教育体系,推进资源共享与师资培训,培育AI素养人才,服务教育现代化战略。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525.png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强调AI赋能教育的战略价值,介绍树德中学创新实践"五智"育人模式(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推进大中小学AI教育一体化发展。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611.png

树德中学刘涛副校长系统介绍了树德中学AI教育成果,重点展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五个一"工程:一个愿景目标、一批研究项目、一套课程体系、系列教材资源和能力评定标准。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698.png

王二华副秘书长发布"中国青少年AI教育公益计划",该计划将为树德中学AI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教材研发、课题攻关、竞赛资源等核心要素。 


启动仪式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781.png

在与会领导和教师的见证下,树德中学正式启动"大中小学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及"树德号智能体+学科号"项目。

 

聘任仪式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843.png

树德中学举行人工智能教育专家聘任仪式,正式组建由国内顶尖AI教育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为学校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指导与专业支持。

 

主题讲座

本次研讨活动特别邀请了国内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教育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教授强调,新时代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学科边界,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他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古训寄语教育工作者,倡导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育人初心,实现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提出,构建贯通式AI教育体系需实现三大突破:首先打通学段区隔,其次打造"基础理论—技术应用—跨学科实践"的完整课程链,尤其要重点突破师资培育这一关键环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科技学院钟柏昌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教育的"五化"课程架构:以工具智能化为起点,通过问题模型化和模型优化的实践过程,最终实现思维可视化和道德情感内化的育人目标,构建从技术应用到价值塑造的完整培养路径。

 

圆桌论坛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299.png

圆桌论坛上,教育专家围绕AI赋能教育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教育变革新路径,教师发展新要求及科技人文新平衡,形成重要共识:AI教育是教育理念的系统性重构,必须坚持"技术融合、教育公平、伦理先行"三大原则,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下午,树德中学呈现了多节AI赋能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堂,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AI+学科"的双向赋能模式,执教教师们生动演绎了智能技术在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能等方面的多元应用。

 

优质课展示

语文教师谭至丽、地理教师范紫琳、信息技术教师陈施含带来优质课《扬雄赋蜀都 学子鉴成都》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586.png

四川省语文兼职教研员胡丹老师对本堂融合课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语文和地理学科如同火锅中的清汤与红汤,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而信息技术则如同锅底燃烧的火焰,让整个课堂"沸腾"起来,激发出教与学的无限可能。

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心理教师李衡、刘强进行优质课展示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725.png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心理与艺体教育研究所所长曹璇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这节课通过AI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实现了深度人机互动,不仅拓展了教学形式,更引导学生思考AI时代下的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注入了新动能。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725.png

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谢英美老师优质课展示: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852.png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唐搏老师优质课展示: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  Unit3 Keep Fit ——Exercise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1988.png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李波老师优质课展示:Reading Circle(英语阅读圈)

优质课展示结束后,三位授课教师就教材、教法、学法、AI融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089.png

成都市英语教研员黄正翠老师结合三位老师的课例分别评课。黄老师强调,在平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AI都应该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首先要深挖教材,解读文本,回归教材本身,从而对AI进行有效的“投喂”,这样获取的信息才会有认知、文化和情景的深度。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218.png

钱杨老师执教《与AI共绎余弦之美》,依托树德号智能系统精准推送习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269.png

谢婷老师以《解密生活中的概率密码》一课巧妙融入AI模拟实验,通过生活化案例探究频率与概率的规律,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现实。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332.png

肖杰丹老师在《探秘变量世界》中,借助树德号智能体实现趣味交互式学习,课堂生动活泼。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378.png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在评课中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的突破性设计,并针对AI技术融入教育提出三点关键建议: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求传统根基与突破性探索的动态平衡,在“效率与深度”间协调推进效能提升与素养深化的目标,同时在“虚拟与现实”维度促进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522.png 

成都市树德中学 谷雨老师执教—《古韵新声——诗词音律的算法织韵》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559.png

授课老师谷雨对本堂课的选题、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进行说课

AI赋能课堂 聚焦未来教育2591.png 

成都市音乐教研员李萍老师进行评课,赞扬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很好,教学过程中谷雨老师用词清楚,逻辑清晰。强调了AI在课堂中的运用要分析学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学习收获

参与此次人工智能教育研讨培训,我校参训教师深受启发:

语文:补宇晴

时代变革中,教育首当其冲。AI的崛起不仅带来海量资源,更引发教育本质的思考——当知识触手可及,教师的角色该如何重塑?在树德中学这堂惊艳的三师融合课里,我看见了未来的切片。语文的诗意、地理的广袤、信息技术的精准,在AI的串联下编织成多维知识网络。这场课堂告诉我们:未来的教育,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智慧地运用工具、整合资源、创新思考。

地理:李婷

这堂《蜀都赋》跨学科融合课如一场数字交响曲,在地理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树德号快速搜索了解汉代成都的城市景观并分析出原因,复原汉代成都景观;语文老师带领我们用AI续写新赋,千年古韵与现代算法在文字中碰撞出奇妙的星火;信息技术老师则化身隐形指挥,将古地图、AI生成文本与"树德号"实时数据编织成流动的知识图谱。当古蜀文明与数字技术共振,我触摸到学科边界消融时迸发的智慧之光——传承与创新本就可以共生共舞。

英语:向松

有幸参加了此次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赋能学科教学研讨及培训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AI融入英语课堂的优质课展示,让我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收获颇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拥抱新技术,充分了解学情,分析个体,深度备课,让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积极探索,逐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加强和同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

心理:李敏

参加“我的世界”心理课,收获颇丰。课上,老师让每一位学生用12块积木任意搭建,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因不同规则,呈现出多样结果。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与存在意义,不应以单一尺度评判自己。无论优秀或平凡,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能构建独一无二的世界。

数学:田洛铭

在AI参与的三节数学课中,变量概念的学习通过动态可视化打破了抽象壁垒,用三角形模型展开,角度与边长的关系在拖拽中具象化,AI生成表格图形;余弦定理教学以实时交互的三角形模型展开,利用Ai让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余弦历史。概率课堂则通过千万次AI模拟实验,让随机事件呈现出清晰的统计规律。

AI以精准的知识拆解、无限耐心的即时反馈,展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独特价值——不是取代人类教师,而是用数据与算法编织出更立体的认知阶梯,让理性思维在沉浸交互中自然生长。

音乐:杨佳忻

这次AI音乐创编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为音乐教育带来的革命性改变。AI工具能够快速生成和声编配、节奏型设计等音乐元素,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作门槛,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作曲的乐趣。但更可贵的是,这堂课展示了如何让技术服务于美育本质——教师引导学生用AI生成的音乐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表达能力。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学情,适度运用人工智能,更好的提升课堂质量,关键在于把握"辅助而不替代"的原则,让AI成为激发创意的工具,而非创作的主体。

 

以智启新,向未来前行

此次人工智能体赋能学科教学的研讨及培训活动为我校教师进一步拓宽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视野。未来,遂宁四中(二中滨江校区)将深化“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实践,优化校本课程设计,探索智慧课堂新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遂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

图片

学校运动场
图片

若水书屋
图片

心理成长中心
图片

创客中心
图片

化学实验室
图片

物理实验室
图片

录播教室
图片

校园电视台
图片

川剧文化长廊
图片

若水德育长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遂宁四中(二中滨江校区)

成才热线(座机):0825-2319929

陈老师:15982533062

唐老师:13330642308

学校官网:www.sn2zbjxq.cn

图片